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东莞城市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始建于2004年,原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2021年转设并更名为东莞城市学院。20余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务实,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深耕东莞、面向湾区、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党建工作


学校荣获2个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省级“三型”党支部以及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省同类高校名列前茅。


教学设施


学校坐落于国家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片区,占地1228亩,以“山、水、树、人”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融合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人文精神,打造出被誉为“岭南园林式学府”的生态化育人环境。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达376.6万册,校内实验室13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8个,教科研仪器设备值1.36亿。重点打造智能机器人及机器视觉实验室、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数智商科综合实训中心、创意设计声光电与空间展示实验室、AR/VR混合现实设计制作实验室,获批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9和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2个,全面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


学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开设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八大学科门类。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财务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通过IACBE国际商科认证。紧跟前沿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新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字经济、新媒体艺术、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专业布局更加优化。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开设了AIGC大模型与数据分析、工业软件应用、公务员能力与素养、数字赢销密码、微短剧制作与传播、全球胜任力等微专业,增强了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千余人的专任教师团队,博士、硕士占比91%。学校建有广东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50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学校为教师购买“五险二金”,是广东省首家实施企业年金制度的同类高校。


人才培养


学校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优必选智能机器人、用友新道、金蝶信科等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设了鸿蒙创新班、自动驾驶创新班、注册会计师(CPA)创新班、伟易达创新班、智媒运营创新班、智能财务管理创新班等10余个特色创新班,与暨南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获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试点学院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教师获省级一流课程2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竞赛奖近60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37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00余项,众多优秀学子考入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同类高校前列。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1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2个省级研究平台,4个市级研究平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34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9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300余篇,拥有授权专利306项。多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多份研究报告得到上级领导批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合作

学校通过校际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等多种形式,与美国、英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游学、互派交换生、本升硕、硕士保荐等项目。并通过打造《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开展了会计学、金融学、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5个专业的独立招生,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大力推进我校“在地国际化”。

校园文化

学校发挥文化浸润功能,环湖东路的党建长廊、创意园的非遗集市、毓秀山的红军长征路、映月湖的红船歌会、学生担纲的校园网络电视台、映月广场的艺术展演以及城院大讲坛、科技文化节、篮球文化节、五彩融媒品牌文化节、诗词风云大会、醒狮堂的舞狮社团……学校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东莞特色、青年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学生获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国家级戏剧奖、朗诵奖等奖项20余项,科技文化节获省级奖项60余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69项,“多彩乡村”省级奖项60多项。

我校始终通过构建“文化浸润-科技赋能-实践锤炼-志愿担当”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深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学校以系列文化月活动为基础,深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构建多元展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近两年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荣获国赛戏剧类节目二等奖,朗诵类节目三等奖等20多项荣誉;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全广东省唯一获得国奖的民办高校。

学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每年组织超过3000名师生到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通过“调研报告+宣传矩阵”双轮驱动,形成超过500篇研究报告、上千个宣传视频,获地方媒体报道300次,总浏览量突破60万,服务时长近两万小时,惠及群众3万人次,构建起“校地联动-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学校将志愿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建立“生命教育+社区服务+能力培养”三维体系。全校学生共累计了254685.8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6.35小时。志愿者团队先后服务承接2024东莞马拉松、华为HDC2024开发者大会、新生报到、迎新晚会等多项校内、校外大型志愿活动。入选十五运会和残特奥广东赛区(简称“全运会”)97所任务高校之一,保障东莞赛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东莞首家红十字标准校,通过“三献”“应急救护”活动培育学生生命意识及责任担当。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锚定“创一流大学、办百年名校”的宏伟愿景,为打造一所创新性、应用型、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