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07.11
“红学”专家王人恩来我院解读《红楼梦》
2007-11-16
作者:古海莲
审核:何鹏举
发文单位:学校要闻


有人说,读《红楼梦》要读一辈子,因为它很难读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阅读的内容呢?11月15日,文学与艺术系就这个问题,邀请厦门集美大学文学院王人恩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解读《红楼梦》。

王教授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有五大高峰:一、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二、司马迁为代表的《史记》;三、杜甫;四、《红楼梦》;五、钱钟书。《红楼梦》之所以堪称中国文学史的高峰,主要是因为它博大精深,是一部百科全书,集经济、政治、宗教、医药、酒文化、茶文化于一体。为此,王教授建议同学们,在解读《红楼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攻破诗词关。作品中的诗词,90%为曹雪芹原创,且诗词大雅大俗。其中特别要注重前五回的诗词。曹善用极其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人生哲理。例如,“古代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再如《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等等。

二、在解读《红楼梦》前,首先要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从曹的家世可以知道,作品中仅10%的内容是掺入了曹雪芹的经历,表现在对奴仆情节的描写,对风俗习惯的描写及与皇室的渊源。

三、拒绝粗读。《红楼梦》这部书是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作者在开篇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决定了读《红楼梦》需要细读。

讲学中,王教授用旁征博引的治学态度和妙语连珠的讲授风采,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阅读的方法及一些案例,为在场学生奉献了一道精美细腻的文化大餐。

 

 

作者简介:

王人恩,1981年毕业于西北师大中文系,1994年5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曾在甘肃教育学院任教18年,主讲先秦文学和元明清文学。1993年获甘肃省委、省政府“优秀园丁”奖。现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迄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论著有《红楼梦新探》、《古代祭文精华》、《古代家训精华》、《古代家书精华》。参编了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华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