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尽“生源”滚滚来
他在多年的招生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阳光招生”, 保证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了多年的“零投诉”,受到上级领导、校内外师生、家长的嘉许。从2005年录取2617人到2011年录取4574人,每年均超计划完成录取任务。录取分数节节攀升,从多于30分的降分录取,到2010年超过分数线最高达52分,至2011年计划人数倍增仍然全线高于省录取线。多年来新生报到率一直位于省内同层次院校的前列。
带领大学生为团旗争光添彩
他认真实施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以“党建带团建”,切实加强团的建设,促进团的工作协调发展。根据我院系部建设实际,按照 “五四红旗团委”的标准,创新了组织设置,建立健全了我院团组织。一年来全院新发展了一大批团员,选送各级团干部参加市团干部培训班学习,有效开展以“举团旗、学团章、交团费、唱团歌、戴团徽、过团日”为主题的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推优”工作,向基层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
协调是机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她经常要求自己不但要有完成领导交办任务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工作不拖拉,遇到困难和阻力不推诿。对有些当时不能解决的事情能跟踪到底,直至解决。工作中尽量给办事的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对所办的事不能得到满意答复的,也能耐心解释,直至理解。
根据工作需要,她及时为新校区制定了《车辆管理规定》、《值班管理规定》、《综合馆、报告厅使用管理规定》、《电话申报流程》、《接待工作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新校区行政工作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
广西挂职谱写人生新篇章
2011年1月,他根据团中央和团省委的统一部署,经学校选派到广西挂职锻炼,任平南县团县委副书记。一年来,他努力克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融入新环境,深入基层,深入山区,扎实开展工作,为当地的共青团工作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同时,他还把城院师生的关爱带到桂北山区,在那里延续传承。广西共青团网、广东共青团网、《贵港日报》等媒体报刊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尺讲台尽显青春风采
她在2011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广东省教育厅选派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三届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全省高校本门课程仅一个代表)获得二等奖。教学之余,她还发表了三篇学术、教学论文,参与教育部专项课题(排名第一)、共青团广州市委2011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排名第二)、东莞市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排名第三)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努力建设有现代特色的专业
他积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经过努力争取,富士胶片公司向机电系赠送了一套价值30多万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软件,该软件已经用于09级印刷技术专科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课程教学和07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发挥了良好的教学实验作用,给学生讲授新技术提供了便利。积极践行开放式办学的专业建设思想,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他在担任东莞铭丰包装公司科技特派员期间,为东莞出版印刷协会做色彩管理知识讲座,为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印刷系学生做“G7与G7的实施”的学术讲座。
做好宿管工作要技术更要热情服务
他在工作中深深感到,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港湾。做好宿管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这点,他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电工知识和技术,参加东莞技校的培训学习,终于获得了中级电工证。刘师傅不仅技术好,而且服务态度也非常热情,做到学生宿舍故障当日报当日修,受到师生的好评。2007年,他被评为城市学院“三育人两服务”先进个人。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贡献才智
他有效组织实验中心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了新校区近千万元多媒体设备及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及调试任务,暑期加班加点完成新校区图书馆12间多媒体机房的整体布局规划,完成720多台电脑及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任务,为莞城校区更新了180台电脑,保证了1万多名学生实验教学课的开出。今年,由他辅导的“无碳小车”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全省独立学院仅此一奖)。
最受媒体欢迎的老师
2011年3月,他被学院遴选为城市学院服务东莞讲席专家,多次受邀到樟村等社区做专题讲座,为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做辅导报告。去年,先后30余次接受东莞电视台、电台、东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的专访或专题报道,多次参与东莞未来发展研究高层论坛,为东莞总结转型经验和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产生了积极反响和社会赞誉。2010、2011年,他两度承担市社科联关于东莞“三旧”改造问题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被市社科联评为优秀项目,并获得东莞市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把安全管理延伸到新校区
目前,新校区一边搞建筑,一边教学,民工众多,人员混杂,周边又是三条自然村庄,治安环境非常严俊,对此,他深感保卫干部的责任重大,不仅肩负着为校园安全和稳定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为此,他以新校区为家,早出晚归,时常住在新校区,晚上也起来查岗查哨,检查整个校园夜间的安全。每逢星期日下午都回新校区,了解学生返校情况,为新校区的和谐有序、平安幸福作出了贡献。
注: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