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2.12
魅力城院入画来
2012-12-03
作者:唐耀碧
审核:何鹏举
发文单位:学校要闻

从东莞松山湖大道进入寮步镇小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校园美景:山水园林路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楼堂馆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廊桥曲径亭阁相映成趣,处处是莘莘学子忙碌的身影……这就是2011年建成的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新校区。

新校区的建设,只是城院画卷中的一角。

办学9年来,城院的变化太快、太多、超好,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半年崛起一座现代化大学新校园,新生全部是第一志愿超省线录取,连续两年每年新增近5000名大一新生,全省独立学院中最先拥有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及17个专业一次性全部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连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多名学生以总分第一、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于沛同学去年还考取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今年新生报到率达到94%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这些变化,是董事会和一万多名“城院人”用知识、用智慧、用实力打造出来的。

 美丽画卷同描绘

一年半之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工厂伴着民居,菜地连着果林,鱼塘傍着小溪。经东莞市政府批准,城市学院新校区选址在这里。

2009年5月,广东鸿发集团决定斥巨资建设城市学院新校区,从此掀开了城市学院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这一年的9月13日,夏为民走马上任担任鸿发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全权负责城市学院新校区的工程建设。这一天,他向集团公司总裁麦照容立下“军令状”:完成用地报建手续,规划用地1200亩,第一期工程用地500亩,第一期工程完成45万平米的建筑任务,2011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5000名新生入驻。

“征地难,拆迁难,报建手续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开发商施工前期共同的苦衷。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三难’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不难,反而出奇的快。”夏为民总经理在回忆当年建设岁月时感慨地说:“快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当地老百姓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广东省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表示,鸿发集团投资教育,做了政府的事情,我们政府更应该支持新校区的建设。与此同时,他多次召开新校区建设协调会议,指示职能部门尽快办理有关手续。

2010年12月31日,市规划局编制出了新校区第一期工程用地规划红线图;

2011年1月26日,市环境保护局盖章通过《东莞市建设工程施工前期审批手续办理意见表》;

2011年1月30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下发城市学院新校区用地指标、生态控制线等有关文件;

2011年2月22日,市政府发文明确城市学院新校区建设为东莞市2011年的重点项目;

2011年3月7日,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签发《征地社会保障意见书》的文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电力、供水、市政、水利等部门也很快下发了有关文件,给新校区建设一路绿灯放行。“这种办事速度,在内地城市是无法想象的,在“珠三角”也是很少有的。”夏为民总经理表示。

当年曾参加新校区筹建工作的总务处处长翟耀明,给记者讲述了村民支持拆迁工作的一个动人细节:

2010年10月的一天, 翟耀明找到小坑村村干部叶金庆、叶金满两兄弟说:“你们是村干部,带个头吧,先把自家的树砍下来。”在没有拿到青苗补偿费的情况下,叶氏两兄弟二话没说,首先就砍掉了自家一棵百年荔枝树(现电子大楼处)。在他俩的影响下,村民们冒着酷暑纷纷砍树。经过几天的砍树,很快就开辟出了第一片施工用地。村民的支持,为如期施工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2011年春节刚过,鸿高公司4支施工队伍、3000名职工、100多台套施工设备开进工地,掀起了施工高潮。这一年9月1日,所有工程如期竣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新生入住刚好半年时间。至此,夏为民总经理的“军令状”得到全部兑现。

广东省人大副主任钟阳胜,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市委书记刘志庚,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等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新校区建设工地,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刘志庚夸赞说:“新校区的建设速度就是东莞速度!”魏副厅长也表示,“这里是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今年九月,办学主体从莞城搬到这里办公。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城市学院的美誉度更高了,人气更旺了。近两年,每年都有近5000名新生来这里读书求学,新生数比老校区增加了一倍,且大部分是第一志愿录取,其中莞籍生源占了一半。

优质教育画增色

教师也是“画师”,他们为画卷精心构图、着墨上彩,使城市学院这幅画卷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随着学院美誉度的提高,一大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慕名从全国各地知名大学来到城市学院工作。管理系帅建华教授原在内地一所重点大学任教,对“现代人本管理价值”很有研究,当得知城市学院需要管理学科教师的消息时,毅然放弃了生活稳定、科研条件较好的工作单位,应聘来到城市学院工作。

通过实施“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战略,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比较合理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育人方面施展才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书新人辈出。学院每年都进行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选拔服务东莞“讲席专家”,以此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让他们站稳讲台。思政部青年讲师王芳仪在广东省思政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面对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200多名参赛选手,毫不畏惧,沉着应对,以出色的成绩力挫群雄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一等奖。该部另一位青年教师刘程雯,2011年也获得了同样的殊荣,为学院争了光。思政部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打造成了广东省的精品课程。据悉,我院是全省中最先并拥有两名精品课程的独立学院。全国司法考试城院学生的成绩更是骄人。政法系法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系主任刘杰教授的带领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法学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兴趣得以提高。2009年,该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司法考试时,通过率达到35%,居东莞市各报考单位之首。

中老年教师冲刺“国字号”科研课题。帅建华教授“儒学的现代人本管理价值研究”的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24万元。据悉,当年全国管理学科类“重点项目”只有14项,广东省管理学科类“重点项目”仅此一项。以院长杨敏林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课题“低温余热除湿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研究经费达80万元之多。

著书立说、编写教材、撰写学术论文、服务地方经济,已成为教师的普遍追求。高香林教授、谢友祥教授、黄健求教授、宋秋敏博士、江小卫等老师,近两年都分别有新书出版发行,其中有的成了全国的精品教材,有的还获得奖励。广东省科技厅、教育厅驻企业特派员、高级工程师刘林泉博士研究的宽幅印染全电子监控技术,获得省科技厅的科研经费40万元。该技术使受益企业每米布的印染成本下降3元,一年产生纯利润800万元。

教学管理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10月30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通过严格的评审做出决定,城市学院享有独立颁发学位权,17个本科专业全部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城市学院评建办秘书长李先庆副教授表示,这是我院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位权的获得,表明我院办学整体水平特别是教学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画中飞出“龙与凤”

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放飞希望,收获成功。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变为生产力,最终扩大了自己和学院的影响力。

在这里,我们要重点介绍三位毕业生:

城市与环境科学系赵晋宜同学,大三时以优异成绩被学院选拔为游学生,赴美国学习了半年,大四时又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取中山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管理系毕业生陈沿龙同学毕业后的第四年,由于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工作成效显著,被雷州市的青年、团员的爱戴,被选为团市委书记和市青年联合会主席。接着,他又成了广东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

文传系韩翠蓉同学2009年毕业后,来到东莞明盛能源有限公司任职。工作中,她不分贵贱,不拈轻怕重,先后在接待员、跟单员、业务员岗位上工作过,经常到新加坡、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代表公司谈业务做生意,为公司赢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因业绩突出,公司给她的年薪超过了10万元。

像这样的学生,在城院数不胜数,有的当上了飞行员,有的成了驻港部队的战士,有的获得全国一等奖而受到杨振宁博士的颁奖,有的光荣当选市镇里“文明使者”,有的成了企业的“白领”主管一方面的工作,有的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法官、公安卫士,还有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肯干、好用、实在”,社会给了他们最美好的赞誉,因而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省教育厅资料显示,城市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超过了98%。

魅力城院,恰似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将在莞邑大地上永远唱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