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龙协涛教授为我院文传系师生上了一堂《人文素质与论文写作》的课程。文传系主任李上文教授主持本次讲座,500名该系学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上,龙协涛教授提出“加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他表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出现现代文盲,与传统文盲不同,“有知识的学者,稍不注意也会犯人文知识方面的错误”。
在素质与论文写作方面,龙协涛教授提出“论文写作如何创新”,从理论层面、方法层面、材料层面、理论应用层面、视角层面、语言层面、借鉴和模仿层面深入地讲解了论文写作如何创新、如何选题、如何对待新名词与新概念,他用自己的话,把这七个层面概括为“通不通,看语法;顺不顺,看逻辑;美不美,看修辞;新不新,看水平”。
龙协涛教授建议,当代大学生应要全面发展自身素质,要做一个“全面、通识、通才、全脑、全能、全识”的人。龙协涛教授通过自己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做起,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事例,提出“除了在课堂上,可以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外,参观名胜古迹、读书等也同样可以。我会随身带小纸条,看到好的有灵感的东西会记录下来,知识是这样点滴的积累起来的”。
讲座后,龙协涛教授为师生题字: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他希望同学们能注重语言创新,对思想文化做到有继承有超越,从而更好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人物介绍:
龙协涛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原会长,教授、博导、编审。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教育部名刊工程评委。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期刊人”称号。有著作《文学阅读学》等6本,选编的书有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等7本。著名学者季羡林为他的著作撰写序文,说读他的书“简直是一种享受”,让季先生想到几十年前在清华大学听朱光潜先生讲课的情景,“心中怡悦之情真难以形诸楮墨”(见《季羡林文集》第14卷,53-56页)。发表学术论文、书评、序、散文、赋、诗歌、歌词等二百余篇。散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同步阅读。曾创作《燕园赋》,被誉为“当代滕王阁序”,“写了北大百年,可流传千年。”为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国土赋》,由倪萍主持,赵忠祥朗诵;获2008北京奥运会征歌歌词、歌曲两项大奖并创作《国球赋》;为岳阳楼等国内名胜景点撰联写赋获好评。2009年7月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八宝山追悼大会会场选用的唯一一幅挽联出自他的手笔。入选《学术界》2009年第5期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