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25.07
从城院到军队,他用迷彩青春书写对家国的赤诚
2025-07-05
作者:撰文:邹恒 图片:蔡承锐 编辑:王梓颐
供稿单位:语言文化学院

艾青的诗句曾叩问心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份对国土深沉的眷恋,指引着蔡承锐走向了别样的青春战场——军营,选择用迷彩青春书写对家国的赤诚。然而,军营的淬炼并非终点,而是他重返校园后,将“硬核精神”熔铸于汉语言文学沃土的新起点。这段看似“逆行”的轨迹,最终交汇成一条刚柔并济、百炼成钢的成长之路。

蔡承锐,东莞城市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后返校深造。在校期间获东莞城市学院2022级新生军训“优秀教官”、校运会男子110米跨栏亚军、2023年度“优秀退役军人”、2023-2024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23-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23-2024年度“文体之星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并考上了军队文职。学习刻苦,将军旅淬炼的“硬核精神”成功融入专业学习与方法论,展现卓越的时间管理、抗压能力、纪律性、团队协作及目标导向特质。尊师重道,深受师长认可。未来将继续秉持军人本色与人文情怀,在人生新阶段追求卓越。

军营,对蔡承锐而言,是一座淬炼灵魂与意志的熔炉。在这里,“听党指挥”熔铸为深入骨髓的军魂,让他深刻领悟没有绝对服从就没有钢铁般战斗力的真理;“能打胜仗”锤炼出时刻备战的紧迫与过硬军事本领,更锻造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思维;“作风优良”则如千锤百炼的锻打,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顽强意志与雷厉风行的铁律意识。
战火硝烟虽未临,战友之情却如钢水交融般炽热纯粹。在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的日子里,他体会到团结协作迸发出的磅礴伟力,结下了刻骨铭心的革命情谊。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更熔铸成“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感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铁肩担当。这段熔炉岁月,不仅赋予他钢铁般的筋骨,更将一种“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将纪律变成本能、压力转为动力、集体智慧化为个人臂助——深深烙印于心。

脱下军装,重返书斋,蔡承锐面对的并非战场硝烟,而是浩瀚的学术瀚海。他将军营熔炉中淬炼的“硬核精神”,精准锻打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之中。

他将部队“分秒必争”的军令状,锻造成严谨的“学习计划表”。每日清单如作战部署般清晰,目标拆解、时限严明;碎片时间利用如训练间隙般高效,知识点的“体能训练”无处不在。面对艰深难题,他发扬“咬牙坚持”的韧劲,像拆解战术动作般层层剖析,逐个击破。拖延症在“令行禁止”的纪律性前无所遁形,“学习时区”内屏蔽干扰,自我奖惩机制如同军营铁律,确保执行如一。

他将“战友协作”的理念锻入学术社群。组建学习小组,分工明确如战术小队,笔记整理、难点攻坚、复盘总结各司其职,遇困则“互帮补位”,资源共享毫无保留,实践着“共同进步”的军营信条。在挫折面前,他展现出“直面挑战”的韧性,考试失利如同战术总结,冷静分析原因,列“问题清单”改进;始终锚定“考研深造”“精进技能”的大目标,让挫败化为征途上的“障碍训练”,步伐愈发坚定。

这份由军营熔铸、于学海锻打的精神锋芒,终显光芒:他担任东莞城市学院2022级新生军训“优秀教官”,将军人风采传递给新学子;他获得校运会“男子110米跨栏亚军”,秉持赛场如战场的理念,突破障碍;获得“优秀退役军人”、“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服务社会初心不改;获得“文体之星奖学金”,见证文体兼修;尤为闪耀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标志着一名合格党员向优秀党员的蜕变,更是他熔铸党性初心与军人担当的闪亮勋章。

后来,他更是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这位曾将宝贵青春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年轻人,从军旅归来后,并未放缓脚步。他带着军旅淬炼出的钢铁意志与严明纪律,一头扎进课堂的深海,与书本和星光为伴,默默耕耘着新的成长沃土。无数个图书馆的灯火见证过他奋笔疾书的身影,无数个安静的深夜陪伴着他孜孜以求的钻研。终于,那份深植于心的自律与执着,连同战场上锻造的刚毅,在军队文职激烈的招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他不懈的努力与超凡的奋斗能力,开启了在军队领域奋斗的又一个新征程。蔡承锐的优异,在于他从不给自己设限——他将军人的赤诚融入了求知的精神家园,再以勤勉为阶,考上了军队文职,在新的天地间续写那永不褪色的荣光。他转身的每一步足迹,都在无声诉说着“军人本色即奋斗精神”的青春真章!

四年本科光阴,犹如一块矿石在熔炉与锻台间的往复锤炼。蔡承锐不仅在军营与学业的双重熔铸中成就了独特的自我,更在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土壤里汲取着滋养灵魂的力量。

他对古代汉语情有独钟,以军人拆解目标的坚韧,逐字精读《论语》《史记》,钩沉索隐,探寻文言密码与汉语演变的轨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激荡中,他结合历史背景细读《狂人日记》《活着》,如同复盘历史战役,体察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共振。求学路上,师长们的指引如助燃剂:学院领导高政书记、宋秋敏院长定下思想主调,指明前进方向;陈俊廷、关飞老师给予工作支持;论文导师李建武教授以深厚学养指点迷津;何璇、何玉鲜、李楠、归一丹等老师则以丰富经验照亮他的生活与学业之路。他始终以虚心、诚恳、钦佩之心与师长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


      站在毕业的节点回望,那个因深爱土地而毅然投笔从戎的青年,已成长为把军人意志与人文情怀熔铸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军营的熔炉锻造了他刚毅的骨骼,汉语言文学的沃土滋养了他温润的底蕴。未来征途,无论走向何方,他都将带着军营熔铸的纪律、韧性与担当,带着对中华语言文化的热爱与求索,带着土地赋予的深情厚望,如一块千锤百炼的合金,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以不变的初心与进化的姿态,继续书写刚柔相济、百炼成钢的人生篇章。

      熔炉的光,不仅在于烈焰的刹那,更在于无数次熔铸与锻打后,那融入血脉的坚韧与辉光。

(一审:贾莘 二审:黄璀 三审:袁玮 终审:叶云峰)